&34;,说的是秦地吃食以(小麦)面食为主,秦人饮食简单,对菜蔬不讲究。其实前面还有两句,道是&34;,是暗含生地恶劣和民风鄙陋意思的。
一览同时意味着局限。
【上图为韦陟,下图为葫芦鸡】
论秦中之民风与生地,虽非天下粮仓,却也五谷丰饶,否则哪有帝王州之说?这里单说饮食,我在关中长大,在西安生活了将近30年。因为职业原因,我接触了西安饮食文化界的操作者和理论家,也因了职业原因,而能接触了许多异乡兄弟,我们的普遍感觉是,陕西有&34;,但比起川、粤、鲁、湘等八大菜,则显得有菜无&34;。尽管如此,陕西叫上名堂的菜,却实在不少。&34;即是一例。
关中大名鼎鼎者有秦川牛,关中驴,其实还有倭倭鸡(也名&34;)。我小时候在老家,便见到圆滚滚、肥嘟嘟的倭倭鸡,在麦草皮,棉花秸间&34;虫食,体形小巧,腿短小却活动主题极其灵便,其蛋香醇。倭倭鸡是关中的地产鸡,大概因为是土鸡,成熟慢,不长个,今天已极少见。
长安名馔葫芦鸡,用的就是这倭倭鸡。
我对葫芦鸡的如下来历是有怀疑的。将之发明权向了唐代的礼部尚书韦陟,这个贪婪的雅人,奢侈的高官,实在是查史无据。韦氏书法史上有名,穷奢极欲却远胜书法。史上说他&34;吃剩的也以万金计;赴公卿之宴,辄不动箸,瞧不上也。就是这韦大人,一日想吃香酥鸡,家厨将去毛洗净之鸡煮后再炸,韦大人感到肉质太老,遂怒将家厨驱除;下一位家厨采取先煮后蒸再炸的办法,香酥达到了标准,但鸡、骨脱离。家厨依然被棒责、被炒鱿鱼。
第三位厨师伶俐,善于总结经验。他对葫芦鸡的做法有集大成之功。他着人从城南三爻村买来一种养饲经年的倭倭鸡,也就是1公斤的样子,脱毛去膛后濯洗干净,用草、麻绳扎成葫芦形。历经清煮、蒸笼、油炸三道工序,即烧开水将鸡投入,半时辰后捞出放入盆内,注入原汤,再加盐、酱油、黄酒、葱、姜、桂皮等,上锅蒸透。最后再将整鸡入油锅炸成金黄色,滤油后入盘上桌,以椒盐佐食。
传说的大结局是,这只鸡上了饭桌,韦大人赞不绝口,不料这家厨却婉辞赏金,他辞职返乡,把一手葫芦鸡的绝活遗留向京畿之地的饭铺酒搂,此鸡从此流布天下,遗香今人。这样的美馔,当然带有宫廷色彩。穷老百姓能吃上鸡,已属不易,更哪儿经得起这样扑腾?所以我思忖,韦陟之后,真实将鸡吃得象&34;的,恐怕不多。不过葫芦鸡号称&34;却是叫出去了,想必这倭倭鸡也成了当时的&34;?
1995年的某一天,因故有幸在东大街&34;的二楼用餐,这饭庄称得上&34;。席间,上了葫芦鸡,是在奶色底盘上团伏着壹个金红色物事。上这道菜时,我已饭到七成,食欲渐退,经人指点,便在金红色葫芦鸡上捣上一筷子,酥,嫩,香醇,似鸡,非鸡,充分感受到了快朵颐、尽兴致的境界。临座的兄弟说,葫芦鸡富含蛋白质和饱和脂肪酸,是真实的补味。
随着晚近十年饮食文化的波澜壮阔,许多象样的陕派饭店都在经营葫芦鸡,但却远调动不了食客欲望市场潮流,原因也许是,葫芦鸡毕竟是油炸食品,而&34;正在退潮;其次,一只成本价钱超过40元的葫芦鸡即便卖到极致,100元封顶;而一碗值银不足20元的鲍翅汁,堂而皇之卖到380元,还有涨价空间。
写完这篇稿子,散步到大家的巷口,见一家叫&34;的小餐馆推出正宗的&34; ,标价是15元。看后心说,韦尚书,你以为葫芦鸡只有你公卿辈吃得,大家草民也吃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