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过十多天,新年就要到了,可对于农村人来讲,进入腊月二十三,就已经一脚迈进了新年的门槛了。
小时候的农村,从农历腊月二十日南北集就最初乱市了,就是不再有逢集背集之分,各个大集每日都有丰富的年货供村里人选购,这时的农村大集,被称为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刻,一点也不为过。
购买年货的同时,进入腊月二十三,就是传统的小年了,从这一天最初,农村人都最初预备过年用品了,比如蒸馒头,这可是过年的重头戏。
在大家当地农村,有个风俗是过年不能做生食,春节期间全部吃的所有都是做好的食材,包括馒头,一直吃到正月初五,大家当地人称之为破五,一切禁忌过了这一天就破除了的意思。
所以,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提前蒸好馒头,不但要够自家人十几天食用的,还要招待客人,数量自然是不少的。每到蒸馒头的时候,小孩子在旁边看热闹是不能说话的,大人说万一惹怒了神仙,蒸出来的馒头就不好看了。
过年蒸出来的馒头,一定要第一时间拿出来三个敬神的,然后再由家里的长辈品尝,最后才能让小兄弟大饱口福,哪像今年,啥都反回来了。
有人说,不就蒸个馒头吗,用得着那么兴奋吗?可对于常年吃杂面馍的农村人来说,过年时才能吃上的白面馒头,那种期待比现代人吃海参鲍鱼还新鲜呢!
人口大的人家,一家人蹲在厨房里能忙碌一整天。蒸好的馒头就摊放在用高粱秸秆串成的簸上,冷凉后装进袋子里就行了。这样的场景,今年只能靠记忆回想了,今年的农村,根本没人亲自蒸馒头了,大伙儿都是上街买过来一些,菜丰富了,馒头吃的也就少了。
不了解从啥时候起,农村人过春节走亲戚也不再礼包里放一些馒头了,那时候农村人都穷,过年走亲戚也就包两包果子两包糖,如果拿些馒头的话,就会显得礼包里装的东西很多,所以,走亲戚过来的时候,拿的馒头只是象征性的留下两个,剩下的都向返过来了,这也有不空手过来的意思。
关于农村的馒头,一定还有很多趣事,你还能记忆起来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