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米加步枪”,是人们对抗战中共军队装备的一种认识。即使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解放军战士谑称为“运输大队长”的蒋介石,也并非单纯依靠美援,毕竟,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中,连滇缅公路都被掐断,美军援华物资单靠“驼峰航线”中国在1937年到1941年期间,更是几无外援独立支持抗战。
抗战期间,中国的兵工厂又是怎么运作的呢?当时可以挑选——供向制或者薪向制。挑选薪向制,不用加入军籍,根据技术高低,可以得到每月3至4担大米的待遇,收入确实比在上海工厂还要高,且随时可以辞职。无论是炮弹还是手榴弹,其外壳都需要翻砂铸模。翻砂组用小冲天炉,靠六个民工轮流拉动大风箱拉出风来燃烧生铁水进行浇铸。正是这些日夜琢磨出来的土法,使得炮弹、手榴弹能供应到抗战前线。当时的军工生产流动性也等于大,经常要转移。
而日军运用的九七式手榴弹,从外形看就是一颗圆形炸弹外加很短的手柄,称之为“手雷”似乎更合适。唯有德国和中国军队大量运用长柄手榴弹。而中国战场上的M24,追根溯源来自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与德国的军事合作。
67式和M24手榴弹参数相对
67式木柄手榴弹
采用铸铁弹体,全弹质量600克,弹径48毫米,全弹长204毫米,主装药为38克TNT炸药,可产生70~110个破片,杀伤半径7米,破片离炸点80米以外。
M24型柄式手榴弹
弹重610克,战斗部重170克,全长365毫米,直径70毫米,装药类型TNT,引爆时长5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