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点击标题下方的“光明微教学”关注大家,知道更多动态
8月10日至10月10日,第二届“品读中医典范,服务健康中国”新媒体征文大赛系列活动主题,投票系统在光明日报教学部官方微信公众号“光明微教学”开启,键盘侠积极参加,反响热烈。从今日起,光明微教学(gmweijiaoyu)微信公号将对优秀参赛作品进行展播,每日两篇,以飨读者。
本次新媒体征文大赛系列活动主题由光明日报教学部、全国中医药高等教学学会联合主办,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承办,北京龙诚自然科学研究院、山西昂生医药集团张仲景学院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协办。
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,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出现于正文177条,以及《金匮要略》附篇,是治疗“心动悸,脉结代”,脉道折损重症的名方。原方甘草四两、生姜三两、人参二两、生地黄一斤、阿胶二两、麦门冬半升、麻仁半升、大枣三十枚,以清酒七升、水八升共煮,全方配伍严谨。但对于方中“麻仁”,历代医家聚讼不已。争议主要围绕于两个方面——何为“麻仁”,以及“麻仁”之于本方中的具体作用。本文也将从这两个方面阐述。
01“麻仁”名实考
“麻仁”,顾名思义,就是“麻”的种子。“麻” 字,《尔雅·释草》中说道:“麻,枲麻”,《说文》中解释“枲……凡麻之属皆从麻”,《尔雅》《说文》皆为东汉及以前成书,是考据张仲景用词最有价值的重要辞书。及至南朝梁《玉篇》,其中提到“麻,枲属也,皮继为布,子可食”。以上介绍,东汉以前也许诸麻混称,汉代常见的苎麻、荨麻、苘麻、脂麻、亚麻、火麻,都有也许是“麻仁”的原生植物。
其中脂麻的种子即“芝麻仁”,又叫“胡麻”。清唐容川就认为,本方“麻仁”应为芝麻仁,以清润方中阳药之燥而养血。但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“胡麻”是与“麻子”条分开单列一条的,这介绍东汉药学已明确区分了“胡麻”和其他诸麻的种子。因此大家认为本方中“麻仁”并非是芝麻仁。纵观古今医家、药学专著,也鲜见支持唐容川“酸枣仁即为麻仁”的说法。
亚麻,《中华本草》记其功效为“养血祛风,润肠通便”,虽然与“麻仁”一般认识的功效相似。不过古时亚麻称“胡麻”或“大胡麻”,应与芝麻仁算为一种,即“胡麻”,应非本方中“麻仁”。
苎麻、荨麻、苘麻等药用部位主要为该植物的茎、叶、根,而少见种子。其中苘麻种子虽有药用价值,但《中国药典》中记载其功效为“清热利湿,解毒,退翳”,不符合本方的作用,故应排除在外。
此外,柯琴、吴谦等认为本方中“麻仁”应为“酸枣仁”。《本经》中记载酸枣仁“主心腹寒热,邪结气聚,四肢酸疼,湿痹。久服安五藏,轻身延年”。《别录》载“主烦心不得眠……虚汗烦渴,补中,益肝气,坚筋骨,助阴气,令人肥健”。酸枣仁确有养心安神、敛汗生津、补益心脾的功效,在临床上应用酸枣仁也能达到一定治疗心悸的作用。但仲景在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篇》“酸枣汤”中并未以“麻仁”指代“酸枣仁”,历代医家及药学专著中也罕见支持该说法的证据。尽管从临床角度的角度来看,本方运用酸枣仁确有依据,但从文献上未能找到有力凭据。
从后世的文献上来看,《证类本草》《本草衍义》将“大麻子”归入“麻”条“麻子”,指出“张仲景麻仁丸,是用此大麻子”;《本草害利》曰“麻仁一物……即大麻仁”;《本草乘雅半偈》《本草崇原》将《本经》中的麻子解释为“大麻子”;《本草纲目》也将《本经》中麻子与“大麻仁”合为一条。这些也侧面印证了炙甘草汤中“麻仁”就是今年的“火麻仁”。
综上所述,排除掉苎麻、荨麻、胡麻、亚麻及酸枣仁,笔者认为在仲景的时代,炙甘草汤中运用“火麻仁”才最为也许。
02麻仁“滋阴润肠”恐非仲景本意
的确,曾有不少医家认为,本方中“麻仁”的作用为滋阴润肠,如黄元御于《长沙药解》中说,“麻仁滑泽通利,润大肠而滋经脉,隧路梗涩之病宜之”。近现代也有医家赞同这种看法,认为以麻仁润肠道,缓泻通便,能滋补阴血而不从滞。当代教材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《方剂学》(新世纪第二版)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七年制教材《伤寒论》等,也认为本方中麻仁的作用应为“滋阴”。
但笔者持有不同的意见,理由如下:
2.1 古代对药物的认识不同
《神农本草经》明确指出“麻子”“主补中益气,肥健不老神仙”,与常见的“滋阴润肠通便”等看法不同。
仲景药物体系多参《胎胪药录》,本书虽已亡轶,但与《神农本草经》同时代成书,内容应相差不多,对药物的认识也也许有很多相似之处。从写作体例来看,从《神农本草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到南北朝、隋唐时期《名医别录》《新修本草》等,是一脉相承的,对药物的功效多从病症特征描述。麻仁“滋阴”一说就更少出现。及至元以后,描述药物的阴阳属性才慢慢增多。
2.2 古今差异也许与炮制相关
炙甘草汤中麻仁作用为滋阴润肠通便的看法,自明清以后逐渐流行。这与炮制方式的改变有关也未可知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提到火麻仁的炮制方式为“净拣择,以水淘洗,暴干”。这就意味着麻仁是完整的且有表皮包裹。
而至清代《本草求真》则“入药微炒研用”。火麻仁研碎、去皮或炒制后,表皮破碎,更利于其中油脂的析出,或许“滋阴润肠通便”的作用相比“补气”的作用也更突出。
2.3 结合《金匮要略》看麻仁补中益气的合理智
在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》附方中提到炙甘草汤“治肺痿涎唾多,心中温温液液者”。
“肺痿”是一种咳喘日久不愈,以短气、咳吐浊唾涎沫等为主症的慢性虚弱性疾病,其主要病机是肺气痿而不振。汪双池对该病的论述为“肺虚气惫而肺叶枯萎。此乃清燥之甚,如秋树之枯叶,非由火热”,也指出,本病重点在肺气受损、肺气虚弱。本条“温温液液”指泛泛恶心之感,是因为肺痿不用、气机不行,胸中津液不能输布,因此方用人参、麻仁补中益气、升举阳气,使肺中津液畅达。
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篇》附方中也提到炙甘草汤,原文“虚劳不足,汗出而闷,脉结悸,行动如常”,以治疗心气虚重症,方用炙甘草补中使气血生化有源,人参“主补五脏”,与麻仁相合补一身之气。
综上所述,认为炙甘草汤中麻仁润肠通便的观点虽有道理,但忽略了仲景时代与后世的诸多差别,有也许以毫厘之差,得出相异的结论。补中益气一说并非牵强附会。
03火麻仁的现代研究
现代研究表明,火麻仁表皮含有四氢大麻酚,其对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,也能够少量的兴奋中枢神经,类似于升阳补气的作用。火麻仁蛋白对小鼠抗疲劳和免疫调节功能也正给的调节作用,也类似于中医所讲扶助正气的作用。国外也有实验证明火麻子油(hempseed)能改善特异性皮炎的临床症状。鉴于特异性皮炎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给的过敏性疾病,这可能也提示大家火麻子油也许具有中医“补气”的作用。
此外也有研究发现,其对于心血管有积极的治疗作用,也能降血脂、抗动脉硬化,对消化道也有双给调节作用[9]。
04结语
尽管笔者认为在仲景时代,炙甘草汤中麻仁的作用应为补中益气,但从方剂学的角度看,火麻仁的确有润肠通便的效果。这也也许是因为火麻仁对气有调节的作用,气机循环通畅,气津得以输布大肠,则使大便得通。
陈明教授认为,便秘往往是心脏病病人死亡的诱因之一。近些年的临床研究也证实,排便困难的确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,排便活动主题对早期AMI患者心脏的负性影响较大。因此,取用麻仁滑利之性,保证患者大便通畅、减轻心脏负荷,也确有也许。
总之,笔者认为炙甘草中“麻仁”应为火麻仁,由于时代局限,仲景本意用“麻仁”也许是补中益气,但今年用其滋阴润肠通便也为临床运用提供了新思路。
作者:谭歌 (山东中医药大学)
光明教学工作室出品
长按识别关注 为您解读教学中国
内容:光明微教学
图片:网络
统筹:邓晖
制作:楚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