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家常菜

云南美食稀豆粉(稀豆粉云南方言) 稀豆粉是云南哪里的特产

这里是大家新开张的“大理ONE DAY”视频系列非常策划,专注于探寻与同享大理这座城市当地人的生活。

城里的local朝九晚五两点一线挤地铁,乡村的local挥汗如雨卖蔬菜水果杀走地鸡。

你心仪的咖啡、展览、美术馆;或者公园、野餐、网红店,永远都不是local真实的日常。被外界所描述的“当地人活法”,其实只是当地人高光时刻活法的简称,aka“游客活法”。

所以,大家带你深入大理,探寻游客平时不去的景点、不了解的店、不认识的人,浓缩他们一天的日常,让你看懂当地人的生活。

This is — 大理 ONE DAY

纪录片《早餐中国》里,大家透过镜头访街穿巷,寻找了地道的中国早餐。而在大理人的早餐清单中,稀豆粉绝对占据着不可缺少的分量。这种用豌豆做成的特色小吃里有着日常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,也藏着大理人对家乡的眷恋。

视频加载中...

「点击上方观看“古城稀豆粉”视频」

摊位虽小, 却处处考验手艺

每日早上7点钟,年过50的张华武和杨定妹夫妻俩都会挑着担子,步行一公里多路,从居住的石门村准时来到大理古城人民路中段,支开壹个没有招牌的小摊。

这个2平米差点的摊位上,只卖稀豆粉、锅巴豌豆粉、手工汤圆3种食物。从结婚那年起,夫妻俩就最初在人民路出摊,一出就是27年。

稀豆粉是用豌豆做成,原料不金贵,但工序却很复杂。想要品尝到最纯正的滋味,必须要用最传统的手工做法,起早贪黑,付出很多时间、精力与耐心。

凌晨4点多,张叔叔会先一步起床,点燃柴火,最初熬煮前一晚处理好的清浆。上好的豌豆磨成面,经过清水浸泡、纱布过滤、沉淀精粉等多个流程,才可以用来做稀豆粉。对于这项从老妈妈手里传下来的技艺,夫妻俩早已熟稔于心。

熬制稀豆粉最决定因素的是对火候的掌握,火大了会糊掉,火小了则不劲道。杨阿姨和张叔叔默契地了解,啥时候该用大火、啥时候该去柴用小火。两个小时后,稀豆粉和锅巴豌豆粉便出锅了。

两代传承,一口“家味”

45年前,年幼的张叔叔便跟着妈妈挑着担子到大街小巷卖稀豆粉。后来,老妈妈做不动了,刚刚嫁回来的杨阿姨便接下妈妈的挑子和手艺,将这一口美味传承了下来。

每日杨阿姨夫妇的摊子一摆出,附近上学的学生、送孩子的家长、买菜的本地人和游客们便络绎不绝地前来,要上一碗稀豆粉,或打包带走或墙边就坐,舒舒服服的吃完一顿早餐。

夫妻俩分工明确,杨阿姨ACT娴熟,手脚麻利地最初浇拌佐料、切装豌豆粉。张叔叔则自觉承担起打杂、切萝卜丝、收摊、摆摊等体力劳动。

稀豆粉浇上油辣椒、花生酱、芝麻酱、麻油、小葱等秘制酱料,配上油条,吃起来香辣润滑,十分好下口。锅巴豌豆粉则配上豆皮干和萝卜丝、加入特调的酸醋、卤水,清脆爽口,适合天气热的时候吃,售价在4到8元不等。

对于不少食客来说,来这里吃早餐是从小到大的习惯。“有一位客人是从读书时就最初吃,当时大家老妈妈在卖,吃至今她都退休了。”杨阿姨说。

不舍放下, “做到做不动了再说”

长年累月的早起和摆摊,也使年岁渐增的夫妻俩感到些许疲惫。杨阿姨患上了高血压和糖尿病,渐渐地有了力不从心的时候。因为太过辛苦,张叔叔家里的两个哥哥都觉得这门手艺太累人,很早就改行做了其它工作了。

一直以来,支撑夫妻俩卖力打拼的动力,就是向孩子们更好的生活。如今,虽然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,夫妻俩却又不愿言败了。

张叔叔说,“以前这个只是大家讨生活的手艺,但是今年看到有越来越多人爱吃大家做的白族传统小吃,内心很满足。只要身体条件允许,就会继续做下去!”

一道特色美食、一对淳朴夫妻、一份温暖的传承。一座城市的幸福感,便是通过这样日常的食物,孕育出的可以治愈人心的味道。

今天互动话题:

你最爱的大理味道是啥呢?

欢迎后台留言跟大家同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