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在群里聊天说,现在的三伏天似乎没那么热。南北方都接连下大雨,浇灭了一些本该难熬的暑意。
三伏本该是天地间阳气最旺的时节,一下雨,宝宝直接接触阳气的机会就更少了。即将进入末伏了。如果碰上晴朗无风日,伶俐的家长就要抓紧抓住向宝宝养夏阳的最后时机,践行最适合宝宝的养阳“三招”:晒后背、贴艾绒、喝健脾扶阳粥。
晒晒背向秋冬储蓄暖意
夏末初秋,常常会迎来儿童生病就诊的小高峰。这是因为,大多数孩子在夏天时体内反而是寒而空的,气血在外,内在的阳气相对虚,脾胃功能也相对弱。因此一到夏秋交接换季时,就容易生病。所以今年赶紧向宝宝多晒太阳,以阳养阳,就是在为秋冬做预备。这应该是最简单、有效的养阳方式了。等真的进入秋季,宝宝也能相对好地收敛阳气,少生病。
唐代“药王”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指出:“凡天和暖无风之时,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,数见风日,则令血凝气刚,肌肉牢密,堪耐风寒,不致疾病。”
古人尚且如此重视晒太阳,对今年习惯了整天吹空调、喝冷饮、吃寒食的孩子来说,更应该抓住晴朗无风的好时机充分养阳。
向宝宝晒太阳,最好的部位是晒背。它能“使遍体和畅,日为太阳之精, 其光壮人阳气。”后背是督脉所在,是体内阳气的“主干道”,统领着6条“支线”阳经。把天地间旺盛的阳气集中注入“主干道”,督脉通达了,阳气自然会流至支流,整个身体直到肢体末端,都会很舒服。所以,常常手脚冰冷、虚寒体质的宝宝就要了解,后背暖和了,手脚才会暖和回来。
成年人晒太阳,宜在三伏天。而儿童晒后背,完美时期是从夏末初秋最初,只要太阳没那么灼烈,晴朗无风,整个秋天都能晒。现在的三伏接连下雨,暑意没那么浓,因此,晒后背的完美时期今年就最初啦!
宝宝晒后背注意事项
晒背时间段:上午9点~10点,下午4~5点
天气挑选:晴朗无风日。如果风大、有雨或天气降温,不提议孩子到户外活动主题。
晒背时长:每次不超过15分钟
晒背ACT:趴着或者坐着,背部的衣服脱掉或掀起,迎着阳光
晒背效果:身体感觉有暖意,微微出汗
晒背后:喝一些温开水,补充水分
此外,在阳光充沛、风力不大的天气,家长可以带宝宝外出1~2小时散步、爬山、逛公园,接触大自然。适当运动的同时沐浴阳光,阳气就会慢慢充盈起来。注意不容让宝宝玩得太过,避免大的情绪波动,否则外邪容易从气道进入肺,导致生病。
用艾暖中的3个方式
背为阳,腹为阴,尤其宝宝脾胃天生虚寒,暖中就很决定因素。
中焦虚寒的首要表现就是大便不正常。这样的宝宝容易便便偏稀、小儿泄泻,或因虚寒运化无力导致便秘。家长摸摸宝宝的小肚子,也总是胀胀、凉凉的。这时艾绒、艾灸,就可以用起来。
①艾灸
这个时节可以挑选用艾灸暖暖宝宝的神阙穴(肚脐眼),频率以1周1次为宜。很多刚接触艾灸的家长担心找不准穴位。其实,艾灸正适合刚最初做儿童中医保健的家长。艾灸在皮肤上,往往暖的是一片区域,也不必非要精确到某壹个穴位才起作用。
②艾绒日光灸
有壹个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方式,叫“日光灸”。具体的做法是:
在无风晴朗日,上午9点~10点,下午4~5点,在给阳的阳台、房间里,选取艾绒铺平在宝宝容易受凉的小肚子上,太阳晒15分钟。通常1周不超过2~3次。
③艾绒肚兜
如果你的宝宝非常好动,晒后背、日光灸都坐不住,挑选艾绒肚兜也是可以的。
尤其是宝宝吹空调、吹晚风着歇菜了,导致腹泻、腹痛、腹胀、呕吐,可以把艾绒加热一下,然后向宝宝穿上艾绒肚兜,能很好地驱寒。消化好的时候,1周可佩带3~4次。
不过,大多数艾绒肚兜不能清洗,反复运用的话,家长要注意卫生问题。而且,艾毕竟是中草药,宝宝吸收能力强,用艾养阳不能天天进行。正常保健,1周2次就够了。如果需要对证长期运用,一定要有医生指南。
更安全的暖中养阳方式,还有小儿推拿,对6岁以下的幼儿效果尤为明显。可以在宝宝睡前空腹时,十根手指头搓热,缓慢地揉搓宝宝的肚脐四周,逆时针轻轻揉转3分钟。
养阳健脾同时,滋润地养肺肾
夏秋交际,虚浮的阳气还没来得及收敛,宝宝的脾胃都是虚弱的。最近向宝宝养阳,食疗方面就要以健脾为主,并逐渐往润燥的方给走。
秋季润燥的食材,绝大多数偏寒凉,宝宝不能像成人那样肆无忌惮地吃。要通过一些食材组合,中和其寒凉之气。番薯双米粥和花生百合瘦肉粥就是不错的挑选。
番薯双米粥
材料:番薯50g,小米30g,大米50g。
做法:番薯洗净去皮,切成小块,小米、大米淘净;一同放入锅中,加约5碗水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至粥水糜烂。
功效:健脾养胃,润燥不寒凉,健脾养肾气。
适用年龄:2岁以上宝宝对症可分次服。蚕豆病可服。
花生百合瘦肉粥
材料:花生10g,百合10g,猪瘦肉50g,大米50g。
做法:花生、大米下锅,加约5碗水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,加入百合、猪瘦肉再煮20分钟即可分次服用。
功效:健脾益肺。
适用年龄:3岁以上宝宝对症可服。蚕豆病可服。
这两种粥,都可以作为日常保健食疗方,这时节向宝宝日常喝。
资料来源: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
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。
来源:人民网-科普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