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6年,我在县城读高中。那时候县城还很小,最繁华的地方集中在以鼓楼为中心的十字路口。南北街叫鼓楼大街,贯穿县城南北。鼓楼以南叫南大街,上有百货企业、新华书店、医药企业、供销社等众多单位,鼓楼以北为北大街,大街两边除居民区外,有一所初级中学,县公安局、法院、检察院等单位;鼓楼前边的东西路叫中山路,贯通县城东西。鼓楼以西的中山西路北侧,依次是五交化企业、府君庙、电影院、文化馆和几家小饭店,再往西是居民区和西门了。县剧场和闻名远近的熏鸡和就在五交化企业的对面。中山东路依次是鼓楼饭店、几间小卖部、县城一中等单位,路南是城关镇医院和大片居民区。
那个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差。学校食堂也不例外,每日供应棒子面粥和水煮白菜,偶尔供应号称“一中豆沫”的午饭:棒子面粥里放了黄豆芽、短粉条、豆腐丁、菠菜叶。那时候大家十七八岁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同学们饭量都很大,自带的大号饭盆盛得满满的,十几分钟内就全下到了肚里。可是因为缺乏油水,吃得多却营养不足,差点下壹个饭点就又饿了。同学们的身材体型倒是比今年的名模还要好,只是稚气的脸上充满缺乏营养的菜色,暴露了那个年代的艰苦。
有一年冬季的一天晚上,学习到九点多,得知自己又获取了本学期一等奖学金(奖学金每学期评选一次,学校向8块钱作为奖励,二等奖5元,三等奖3元),就决定犒劳犒劳自己。一位同学也饿了,招呼我去校外吃点东西。一狠心就跟着他一起走出了校园。
沿着中山路西行。天很冷,街上行人稀少,大家缩着脖子走到五交化企业门口时,看到壹个悬挂着“杂拌汤”牌子的小摊位前,几个路人围着小桌子在喝热腾腾的杂拌汤。那迷人的香味飘飘悠悠扑进鼻腔,让人难以抵挡。
图片来自网络,与实际不符
摊位前点着一盏电石灯,在漆黑的夜晚撑起周围一片光明。一位老大爷在灯下切着羊肉下水,还有皮渣、丸子、豆腐泡、香菜等,旁边一口锅里热气腾腾,煮着羊骨架。付了钱,2毛钱一碗的杂拌汤很快端了上来。说是汤,其实碗里主要是各种材料浇了滚开的羊汤而已,汤并不多且可以连续加。小桌上还有胡椒面、辣椒面和醋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添加。一碗杂拌汤下肚,口留余香,周身沸腾,实在舒爽。
多少年过去了,我还很怀念那时的杂拌汤。只可惜,这么多年来,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鼓楼周边早已拆迁,与过去相比面目全非,再也找差点那时的影子了。县城里各种小吃虽然应有尽有,但却找差点卖杂拌汤的了。或者即便还有,做法和材料均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,如何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。
吃差点寒风瑟瑟中热气腾腾的杂拌汤,心中不免生起些许遗憾。